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11日訊(深圳特區(qū)報記者 嚴俊偉 通訊員 粵博宣)10月15日,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“互利天下:廣東外貿一千年大展”將在廣東省博物館啟幕。展覽甄選逾200件(套)精品文物,力求系統(tǒng)展現一千年來廣東對外貿易制度的獨特貢獻。展覽展期持續(xù)至2026年10月15日。
據介紹,廣東的海外貿易史如一條奔涌千年的長河,憑借地理與歷史優(yōu)勢長期引領中國外貿,其貿易制度兼具全國性與地方性的雙重意義。
此次專題展讓觀眾得以回望這段跨越千年的貿易旅程,深入全面地認識廣東如何在浪潮中探尋開放契機。從實物貿易到制度建設,廣東以文明交流為魂,盡顯歷史自覺與創(chuàng)新精神。
展覽以時間為脈、以文物為證、以制度為線,解密嶺南大地延續(xù)千年的開放傳承與輝煌。
秦漢時期中央已在嶺南沿海設置管理機構,而專門針對海外貿易的市舶制度在唐代才出現。這一制度起初主要在廣州施行,到了宋元時期,便逐步推廣至東南沿海的各個港口。宋代頒行的《廣州市舶條法》,更成為全國性貿易法規(guī)。
明代設立廣州市舶司,以朝貢體系統(tǒng)轄南海貿易。當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,廣東海外貿易制度尤具有典范作用:十六世紀率先轉型允許直接貿易,形成廣州-澳門體系;十七世紀在粵海關與十三行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及“一口通商”政策推動下,中外科技文化深度交融,彰顯出“開放”與“互鑒”的共生。
改革開放以來,廣東憑借“特殊政策、靈活措施”的戰(zhàn)略授權,率先突破傳統(tǒng)外貿體制,踐行“以開放促改革、促發(fā)展”的路徑,極大地激發(fā)市場活力,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(yè)。
進入新時代,廣東緊扣制度型開放機遇,以南沙、前海、橫琴三大自貿片區(qū)為平臺,積極探索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新機制,并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(qū)建設,推動規(guī)則銜接與區(qū)域協同。從“先行先試”到“引領示范”,廣東不僅長期穩(wěn)居全國外貿首位,更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了寶貴的“廣東經驗”,書寫了高質量發(fā)展與開放創(chuàng)新的嶄新篇章。